提要:這是一道“大白”題,小學一年級的。在美國讀完了三年級的兒子面對這道題的反應,才更是大白,直接把我笑趴下了。笑夠了再分析,原來中美教育的差距到了這個年齡段,已經(jīng)深深地刻在孩子的思維模式里了。 暑假里一個懶懶的下午,手機里收到國內的熱心媽媽發(fā)來的中國一年級的數(shù)學題,我念了一題給兒子聽,然后多少幫著他一點,做出來了,很繞腦子。后來又看到這樣一題,我又念給兒子聽了,告訴他還是一年級的題目:
“大白 + 大白 = 白胖胖,求大、白、胖分別是哪3個數(shù)字”
多年在美國的學習和生活,已經(jīng)使得我對于腦筋彎彎繞或是急轉彎的東西非常反感,所以我自己看到這樣的題,是刻意地關閉了大腦,不去想它,由衷地沒興趣。兒子在學校數(shù)學成績很好,自信心也不錯,讓他試試倒是不妨。
不是說看出了中美教育的差異嗎,第一波來了。我絕對沒有想到兒子會出現(xiàn)這樣的反應,我估計讀者中誰也不會想到。
他說,這不是一年級的題目。他怎么會知道?他說,不能說別人胖,那是語言欺凌,肯定不是學校的題目。原來他的直覺在這里!的確,如果我們仔細品味一下美國的少兒影視或書籍,非常明顯,話題和語言都是精心過濾的,非常注意對兒童的保護。不過呢,我自己在心里嘀咕,如此“大白”的孩子,怕是以后只能在美國社會討生活了。
我認真地跟他解釋了,這的確是一道中國的題目,中國學校的語言使用,沒有美國控制得這么嚴,而且胖在中文里也沒有不好的意思(這一點他知道,但就是始終認為有不好的意思存在)。這一次,他說他知道解決方案了。
把我笑趴下的回答來了。是真趴下了,半天緩不過來。他的答案是:“你、我,嗯……
還有一個一年級的”。好了,倆大白,他自己一個,老爸一個,那個白胖胖怎么辦呢,硬湊出一個“一年級的”來??磥硭屠习质嵌紝儆谟峙钟职椎念愋土?。這里有個小背景,我們父子倆當時都不知道“大白”是個卡通角色,所以他往又大又白的方面去想,很自然。
可是不行呀,9歲的孩子了,這樣笑,會打擊他的自信心的。好不容易止住了笑,想給他解釋一下,大、白、胖這里各代表一個數(shù)字,我這才發(fā)現(xiàn),這個小小的等式里,竟然3個數(shù)字都是未知數(shù),如此抽象的概念,兒子處理不了。我決定等會空下來,拿紙筆寫下來,再來對付。
之后的時間是游泳洗澡換衣服,然后得準備晚飯,我一時就把這個話題忘了。兒子突然跳出來一句,我知道了,答案是7。他是屬于那種死鉆牛角尖、絕不放棄的性格,估計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墒恰按鸢甘?”這樣的回答,顯然還是沒有弄懂這里有3個未知數(shù)這個概念。我問他為什么,他指著我的電腦屏幕說,就在這里,我就知道是個一年級的!
原來,我的電腦上顯示了我工作室QQ群里一位媽媽分享的圖書照片,是一本《你的7歲孩子》。屏幕上正好只顯示了封面的下半段,看不到上面中文的書名。這樣,不知怎地,兒子理解為是對剛才題目的注解。他說,你看,這個孩子“又大、又白、又胖”,而且寫著是了是7歲。
也就是說,兒子的大腦里,對于題目的理解,大、白、胖都是漢語字面的意思,然后一年級這個概念還揮之不去,這個畫面上的“7歲”又給了他靈感了。
既然孩子惦記著,我們就攤開紙筆,把這個題目弄懂。這里的關鍵,就是要讓他能夠理解,大、白、胖分別等于X,Y,Z。其實前面口頭討論的時候,我提到一點XYZ,發(fā)現(xiàn)那根本是走不通的,超過了孩子的理解力。這一次在紙上寫下來,我們分別用了大白胖三個字的英文首字母,標為B、W和F。終于,我認為兒子到了知道這道題要做什么的狀態(tài)了。
知道了要做什么,那么解決的辦法呢。只有一個,狂猜。這道題我沒有往腦子里去,但是看看,一個等式,三個未知數(shù),也就只能是猜和試了。于是,我做我的飯,讓他去折騰這道題。
我是看到小朋友伸出手指頭來比劃了,他從小做算術,都不借助數(shù)手指頭的,看來真是急了。估計也是孩子的特性,要猜嘛,立即就往自己知道的最難的方向去猜了。于是我聽到他嘀咕,3.5+3.5=7,還是忘不了那個7,后來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否定這個結果的。還聽到他往幾千加幾萬的方向去折騰,大概也不會有結果的。
大約這么折騰了20分鐘,做飯的事情忙完了,我問他是否需要一點幫助。他同意了,看來是真的沒辦法了。于是,我能猜的第一條是,如果是一年級的孩子,他們可能不會小數(shù)吧。題目沒有明確說,但如果要把小數(shù)點弄進來,肯定太復雜了。所以我建議他只考慮整數(shù)。第二條呢,要提醒他“白胖胖”應該是三位數(shù),“胖胖”應該是兩個相同的數(shù)。兩位數(shù)、三位數(shù)的概念,我知道他已經(jīng)建立了。下一步,我建議他從“白=1”開始猜,因為對一年級的小學生,1百多、2百多的可能性比8、9百要大吧。結果我話說到這里,兒子眼睛一亮,說我做出來了。
我是大人,雖然我刻意不想讓這樣的題進自己的腦子,我考慮問題,還是會基于自己的邏輯分析和生活經(jīng)驗來的,至少有點方向,不至于靠亂撞。孩子思維單純,直線前進,如果假設了百位是1,立即就有1+1=2,白胖胖=122就定了,剩下的根本就不是個問題了。
他對數(shù)字的反應很快,我是著實地夸了他一句,說難怪你所有的老師都說你的數(shù)字感覺(number
sense)很好呢,真的非常好!我接受的教育培訓、我也篤信的,孩子學習是靠夸出來的,因為大腦在愉悅狀態(tài)下的工作效率才最高。他為這道題折騰半天了,至少得保護他的自信心不受打擊。結果他的回答,又是讓我暗暗地吃了一驚。他說,“good teamwork”(團隊合作得好)。他接著說,你看,團隊一起工作,就是比一個人要聰明吧。我其實知道,他這個話的背后,有認輸承認自己沒有找到解決問題之路的意思存在。不把孩子拼命往前推、推了去撞南墻,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這一點上,看來美國的學校帶得很成功。
空下來,我上Q問了發(fā)這道題的媽媽,真是一年級的題目嗎?結果,不是課內的題目,是課外的競賽題,而且還是屬于放在最后的那種“思考題”。當時一年級的孩子做出來了嗎?回答是沒有,而且還有2個同去的孩子也沒有做出來。我的感覺,就是題目的抽象程度,超過了一年級,他們可能會有困難的。而且考試中如果要靠硬猜硬試,時間消耗也不得了呀。
當然,我更關心的是,對于題目本身語言的理解,我反復地追問,孩子是怎么記住的,又是怎么轉述的,還是把卷子拿回家給大人看的?結果,回答非常輕松,因為剛看過這個電影,覺得好玩,就記住了,幾個孩子就說了起來,雖然都沒有做出來。(我這才知道有電影一說。)
這位媽媽做出來沒有呢?中國現(xiàn)在的年輕爸媽,做起孩子的功課來,是很神勇的。她說,幾秒鐘就搞定了。那么想了沒想呢,回答想了。解題思路是這樣的:兩位數(shù)相加,哪怕是99+99,不可能大于200,所以就此敲定了“白=1”,剩下自然都簡單啦。哇,如此精準的數(shù)學思維,我是五體投地了。哦,不用,有“二體”就夠了,還是那句網(wǎng)絡上的時髦話:“跪了”!
現(xiàn)在網(wǎng)絡時代資訊交流很快,國內對于美國教育的了解,已經(jīng)從過去的“就是輕松好玩”,慢慢過渡到“還是有點水平的”了。那么美國小學三年級的數(shù)學到底在干什么,為什么兒子對付這道“大白”題這么困難呢?
兒子從學校帶回來的課內作業(yè),還有家庭作業(yè)里老師發(fā)還的部分,我都是順手堆在家里的一個角落里。好吧,去翻翻,拿出最上面的一張數(shù)學作業(yè)來,基本上就是三年級最后階段的了。
大致問了一下兒子,這是一道“M&M”數(shù)學題,用的是那個以顏色鮮艷而聞名的“M&M”巧克力糖豆。碰巧跟“大白”的題目一樣,也涉及了顏色,也涉及類似于卡通形象的道具。
作業(yè)的一面,是讓每個學生清點手上不同顏色的糖豆,然后用彩色鉛筆畫成了柱狀統(tǒng)計圖。另外一面,是一些四則運算的公式(其實只出現(xiàn)了加和乘),讓學生把各個顏色對應的數(shù)字帶進去,完成運算的練習。
很顯然,在具體做題、熟能生巧的方面,美國的要求顯然不高。沒有這些反復的訓練,解題的速度和敏感度應該是比不上國內孩子的。可是從他們已經(jīng)在兼顧分類、統(tǒng)計甚至柱狀圖這些做法來看,將來辦公室生存的因素顯然是被揉入到最早期的數(shù)學教育中來了。我有一篇早幾年的博文,介紹美國“幼升小”的要求,我把兒子學前班成績單中數(shù)學部分的要求做了如下翻譯:
當時的文章寫到:很多人認為美國的數(shù)理化教育水平遠遠低于中國,從這張報告單來看,進入小學只要會數(shù)到30,似乎的確是“太簡單”了??墒侨绻屑毧聪聛恚變簣@居然已經(jīng)在代數(shù)、幾何、統(tǒng)計學等方面在給學生做準備了,或許這個準備的深度也只相當于數(shù)到30而已,可是這是有系統(tǒng)、有遠見地在為孩子的一生做準備。美國的數(shù)學教育最后停在了中國初二、初三這個水平上,而且這一點在美國本身頗遭詬病。但是我們每個受過教育的人靜下心來想一下,我們后面再學的那些數(shù)學對于我們的一生有什么用呢?除了相關專業(yè)的人員,大概那些學習也就是浪費生命罷了。
我在鼓勵兒子對付那到“大白”題的時候,我們用的英文始終是 “to solve the
problem”(解決問題),而寫成中文的時候,這一層意思沒法表達出來,就變成“做題目”了。有人對比中美教育的不同,說中國追求結果、美國注重過程。其實美國更注重結果,整個美國文化都是以結果論英雄的。只是雙方的教育系統(tǒng)設定的“結果”相差太遠。中國的是要考試分數(shù),所以必須反復磨練孩子熟能生巧的本能,要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解題拿分。而美國的是要幫助孩子完成進入社會自我生存的準備,這樣,一道數(shù)學題的具體答案是什么,就變得完全無關緊要了。而孩子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才是將來他們在社會生存的根本。
我前面之所以仔細詢問,中國一年級的孩子是怎樣看懂、怎樣轉述那道“大白”題的,是因為我的直覺判斷,孩子這里在語言和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處理方面應該有些困難。結果答案出現(xiàn)在了電影里的大白很好玩這樣一個意外枝節(jié)上了。是的,題目很有趣,孩子記住了。可是這樣的淺層有趣,掩蓋了原本是超前學習、孩子并不能有效理解這樣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我在自己的專著《別說你懂英語啟蒙》里專門設立了一節(jié),叫做“孩子學英語興趣最重要嗎?”(第六章第一節(jié)),就是在解釋,我們很多學校和機構,為了拿住幼兒英語的市場,拼命標榜自己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而如果只盯住表層的趣味性,就會看不到深層的學習欲望和在交際中學習的效率這樣一些第二語言習得的最關鍵因素,因而就不能提供真正高效率的教學。
美國教育系統(tǒng)中我最看重、也最受益的,是教學內容設置的系統(tǒng)性和嚴謹性。一個年齡段的孩子身心發(fā)育到什么程度、應該學習什么,顯然是安排在一個精確設置的系統(tǒng)里的。中國的教育系統(tǒng)要借鑒,就應該去學習這些扎扎實實的做法,做科學的調研,進而安排大綱設計和師資培訓。扎扎實實的內容不去學,只是在超前學習、應試教育的內容外面,裹上一層所謂興趣的糖衣,再貼上幾條所謂西方先進的標簽,我們的孩子早晚是會為此付出高昂代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