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班主任團隊專業(yè)素養(yǎng),4月10日,成都市玉林小學果堰分校以“潤心育德 聚力賦能”為主題,開展了“德心融合”主題研究暨班主任專題培訓。本次會議邀請了集團本部——成都市玉林小學王慧敏老師開展家校合作主題分享,由學校黃靜萍校長開展習慣養(yǎng)成主題培訓。學校分管行政、全體班主任、跟崗教師全程參加了本次培訓。
主題一:家校本一體 溝通有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與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育、教學就會像紙房子一樣倒塌下來。”確實,有效的家校溝通是良好家校關系的雙向奔赴,更是提高家校共育水平的前提和基礎。
會上,王慧敏老師以“家校本一體 溝通有技巧”為主題,首先生動剖析了家校關系的六層次。
隨后,她從家校溝通的目的、途徑、技巧等方面,圍繞孩子的需要、特點及問題,分享了很多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如孩子問題的溝通法則、班級QQ群的建設與管理、家委會的組織與協(xié)同等,她還針對班主任前期提出的困惑,現(xiàn)場答疑解惑,幫助班主任對家校溝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認識。
王慧敏老師是一位優(yōu)秀的有經(jīng)驗的班主任,她始終注重與家長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是一種密切的合作,還是家校情感交流的基礎。通過良好的家校合作,共商解決方案,有效處理好孩子的需求和問題,讓教育真正發(fā)生在孩子身上。
家校溝通需要老師與家長在教育上產(chǎn)生共鳴,有共鳴的家校溝通,是理解,是支持,是信任,是溫暖,是感動,一起努力,以兒童成長為圓心,以家校合作為半徑,共同畫出世界上最美的同心圓。
主題二:好習慣 “心”養(yǎng)成
學校黃靜萍校長從葉圣陶先生的觀點——“教育,就是培養(yǎng)好習慣”入手,帶領大家充分認識到習慣對于小學生的重要性。隨后,圍繞“21天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這一大家習以為常的觀點,帶領大家了解這一說法以及21天法則的來源,隨后,借用心理學家勒理的研究,幫助大家進一步理解與明白。
由此可見,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要做到不間斷地堅持。也就是說,要站在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基礎上,關注到低段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師生關系等特點,將心理學中的規(guī)則建立、強化理論、破窗效應、半途效應等轉化為習慣養(yǎng)成中的方式方法,不間斷地堅持、引導和鼓勵,讓孩子從被動轉變?yōu)橹鲃,從他律轉變?yōu)樽月桑瑥亩嬲纬山K生受用的好習慣。
一直以來,成都市玉林小學果堰分校都在積極探索“五育并舉,德心融合”育人新路徑。本次培訓會,正是學校將德育和心育有機融合,科學運用心理學基本知識和技巧,優(yōu)化、提升德育工作質(zhì)效的一次嘗試。接下來,學校還將積極開展德心融合實踐,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苯逃且粓雒利惖挠鲆姡ㄟ^本次培訓會,班主任們將借鑒經(jīng)驗,啟迪智慧,凝心聚力,砥礪前行,為玉林小學果堰分校的美好教育譜寫新篇章!(賴波 通訊員 朱靈)
玉林小學果堰分校,習慣養(yǎng)成主題培訓,家校合作主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