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瓊英,于成都市新都區(qū)西街小學任職,小學高級教師,執(zhí)教小學語文兼職班主任。
教育理念:教師的工作是愛的事業(yè)。用愛心解讀童心,把自己的心血、才智、熱情凝聚在對學生的關愛中,點亮一雙雙呼喚未來的眼睛,塑造一個個美好、健康的心靈。
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可以改變我的課堂。因此,固步自封是我堅決摒棄的;不斷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是我教學始終追求的。
教學成果:教學論文獲國家級市級區(qū)級獎勵若干,賽課獲成都市一等獎,區(qū)級獎等。
教育心得:教育事業(yè)就是愛的事業(yè)。
首先,教師要擁有一顆真摯的愛心。應當對學生的長處和弱點了然于胸,主動理解學生的思想和內心感受,體察他們的喜怒哀樂,小心翼翼地接觸他們的心靈,謹慎細致地治療他們身上的“問題”。能急學生之所急,痛學生之所痛,樂學生之所樂。
第二:教師要在每一個具體的行動中表達愛。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更不應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應具有實實在在的內容。教師的愛應體現(xiàn)在教師的每一個眼神里,體現(xiàn)在每一個具體的行動中,即體現(xiàn)在教師的“舉手投足”之間。如:學生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和足夠的耐心對學生加以講解,直到他弄懂為止,切不可以“這個問題我已講過多遍,你怎么這么不開竅”的話語來挖苦、嘲笑他;學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難,教師要竭盡全力地幫助他,切不可以“我也無能為力”為借口,把學生拒之于門外,袖手旁觀,坐視不理;學生遇到思想上的困惑,教師應想方設法、千方百計解除其內心的苦悶和思想的重負,而絕不能對之不聞不問、置之不理。教師應把學生的疾苦視為自己的疾苦,把學生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把學生的苦悶當做自己的苦悶,與學生同甘苦、共患難,這樣學生才能親近你、相信你、追隨你,你的教育思想、觀念才能被學生所理解、所接受,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挖掘愛。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能擁有愛心,表現(xiàn)愛,更要善于挖掘潛藏于學生身上的愛心。記得一位哲人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fā)現(xiàn)。同樣,生活中不是沒有愛,而是缺乏發(fā)現(xiàn)愛、挖掘愛。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愛的慧眼,要善于從平凡、簡單的事物和事情中發(fā)現(xiàn)挖掘所蘊藏的真、善、美和愛。如:看到一個孩子把折斷的樹枝用繩綁好,我們就要善于挖掘其對生命的珍愛之心;看到一個懶惰的學生給枯萎的鮮花澆水,我們就應表揚其愛美之情;看到一個調皮的學生無意間拾起一片紙屑丟到垃圾箱里,我們就要及時贊揚并鼓勵其對環(huán)境的愛護之意;看到枯黃的書葉凋落于大地時,我們應熱情禮贊其對大地母親的回報之心……我們的學生并不是冷血動物,他們的內心珍藏著真、善、美、剛毅、堅強、正義、博愛,只是有時這些積極因素暫時被塵土蒙蓋了,或者是因為得不到關愛而暫時失去了生長、發(fā)育的養(yǎng)分,因而隱藏于心中一隅。只要我們稍微加以點撥、激發(fā)和培育,它們就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芒。